内蒙古文学>修真仙侠>牟明 > 第136章 张秋
    “一二三,起!”

    一声大喝,一块巨大的条石在左右各三人,共六人的齐心协力之下,用扁担和绳索抬了起来,随后有人大声喊着号子,众人抬着条石缓缓前行。

    同样的情形,周围望之皆是,号子声此起彼伏,还有人赶着骡马穿插其中运送沙土,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一派繁忙景象。

    远处一条大堤赫然在目,这里是鲁东张秋沙湾堤的工地现场。

    滚滚长江东逝水,说的是华夏大陆江河的一个普遍特点,多以西为起点,向东汇入大海。

    作为华夏第二大河的黄河也不例外,黄河,时人称之为大河,其在下游异常的暴躁不安。

    宋元之后,时常溃堤改道,有时向北,夺海河、大清河入海。

    有时向南,夺淮河入海,严重时甚至长江都受过它的袭扰。

    更有甚者,分作几股,各自注入大海。

    此时的大河就是这种情况。

    洪流浩浩汤汤分三股,主流向南由颖河入淮,时人称为“大黄河”。

    循道向东流至徐州后向南入淮的支流水量很小,称“小黄河”。

    而由曹州(今菏泽)、郓城漫安山入会通河(会通河是运河河段的俗称,北起鲁东临清会通镇,南至应天徐州)的支流,则为大运河注入活水,保障了漕运的通畅。

    阳谷张秋镇沙湾一带,就是这道黄河支流汇入运河的地方。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沙湾再度决堤,会通河水渐绝,漕运断绝,京师物价一日三涨。

    漕粮不得不改走海路,幸好此时永乐年间的海船仍在,虽然没了当时的鼎盛气象,不过沿着海岸线运运粮还是可以的。

    只是用海船运粮,需得出动朝廷水师,耗费甚巨,治理运河、黄河,恢复漕运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当时的右谕德(明代辅佐太子的一个官职,掌规谏太子,从五品,不少是挂名虚职)徐有贞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应采取设置水门、开凿支河、疏浚运河等手段,以疏塞浚通并举的方法平息河患,在得到兵部尚书于谦的首肯后,终获景帝批准。

    景泰四年,朝廷升迁徐有贞为左佥都御史,全权治理运河、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