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学>穿越历史>五千年来谁著史 > 第一百四十五章 别无选择
    如果荷兰真的要失去大员,郑芝龙接下的态度对他们来言,那就关键无比!

    要知道,每年他们从郑芝龙手里那货,或是卖入日本,或是转销南洋、天竺以及欧洲,那都代表着巨大的利润收益。

    失去了大员就已经糟糕的了。如果还与对华贸易彻底绝缘,……,评议会在座的所有人只要一想到本土十七董事会所能爆发出的愤怒,就一个个都觉得不寒而栗。

    别看他们在大员都算是一号人物,可拿去巴达维亚就已经泯然众人了,更不要说是在本土那些真正的大佬眼中。

    所以,他们谁都清楚,失去大员固然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可要是拿大员来对比整个对华贸易的利益,该如何选择对公司更加有益就不言而喻了。

    要清楚,此时的欧洲世界对中国商品有着不小的需求,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中国热——主要是一些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儒家和道家学说与思想得到了知识界的认可,孔子—儒学,老子—道德经在欧洲获得了前所未有过的知名度,那就是中国货最好的软体广告。

    连带的就是丝绸、锦缎、瓷器、茶叶、漆器等诸多货物,在西方世界的畅销!

    要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评判这一点,后世人完全可以把自己对法国意大利的名牌、奢饰品、服装、包包等等的热情等同于这个时代的欧洲人对中国货的推崇。那就很便于理解了。

    所以,每年对华贸易所产生的利润都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年终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在东西方海上航线已经相对成熟的现在,当荷兰人退出对华贸易,两大牙又纷纷衰败的情况下,填补这一空缺者只能是英国这个后起之秀。

    在西方,完成了新阶级geing后的英国人,水面力量迅速正常,成为了荷兰海上霸权的有力挑战者。如果对华贸易这块肥肉被英格兰拿去了,这一增一减,足以撬动西方政治格局的变化。

    偏偏荷兰人要想插入对华贸易,必须经过闽海王郑芝龙的认可。后者在东南沿海可是一手遮天!

    议事厅里,二十九人面面相觑,都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他们坚持到底,不但自己不会得好,恐怕公司与郑芝龙的贸易途径也会彻底被掐灭吧?

    历史上的荷兰人在失去了大员这个桥头堡之后,每次的对华贸易只能悄悄在厦门等闽省沿海港口进行秘密贸易,每次交易都要用重金贿赂当地的地方官员,才可以如意。

    而现在的郑氏实力远胜历史上的郑成功,郑芝龙若真的恼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想要把他们彻底赶绝,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甚至,以郑氏水上舰队的实力,他们就是杀入巴达维亚,或者是切断南洋与日本之间的线路,都不在话下。到时候公司的损失才是真正的巨大!

    结论似乎已经摆在了保罗的面前。

    无论是对于他们自身,还是对于公司……

    “诸位先生,我想保罗他还需要一些时间思考。我们还有时间不是吗?”勒奧那杜斯在保罗满脸纠结的时候为他说了一句话。